hamburger menu hamburger menu cross

更多

更多

吉祥纹饰竹簧匣

  • 竹木
  • 中国
  • 清代 (1644-1912)
  • 十八世纪
  • 7 x 13 x 9.7 cm
  • 法国私人收藏

详情

此盒呈长方形,五边雕刻纹饰.盒盖开光双凤寿字纹,四角饰佛手、寿桃、石榴三多纹饰和灵芝等瑞草纹。四侧面绘梅、竹、牡丹和莲花。

整器造型方正,线条匀细流畅,刻工精致,深棕色的竹簧色泽与浅黄色木色相互映衬,增加了盒身的装饰效果。竹黄器物传世的多为小件,像本品这样大件的书盒类较为罕见。由于竹黄对工艺的苛刻要求,以及对时间、劳力、财力等多方面的消耗都很大。竹黄,又称「贴簧」或「文竹器」,因其将竹材内壁中的竹簧翻转过来进行雕刻,故又有「翻簧」或「反簧」之称。大约创于清代早期,时学庭、时珏兄弟开创「贴簧」,制作工艺复杂,把竹筠割下,浸泡烫平,贴在器物上,然后在竹簧上作浅刻、深刻、浮雕。时家竹刻技艺传承至七代,十分罕见。


贴竹簧较受文人墨客的青睐,作为文房清供,不仅可欣赏具有象牙黄般的古朴典雅,还以竹子般孤傲清冷来明志。至乾隆时期,竹簧工艺发展到了高峰,据乾隆时期的《虎丘志》称,竹刻「从嘉定转徙于山塘,凡笔筒、界方、墨床之类,为文房雅玩,多以铁笔雕刻书画,有以竹里为之者,名曰翻簧。」又据《竹云录》跋云:「清季道咸以后,渐尚贴簧。」纪晓岚诗曰:「凭君熨贴平,展出分明看;本自汗青材,裁为几上器;周旋翰墨间,犹得近文字」。


竹簧工艺,将竹节内壁约3毫米厚的黄色皮层,切割下来,经蒸煮软化后翻转压平,粘贴于木制器物胎骨上,再经磨光并雕刻花纹,其风格光洁清雅,格调接近象牙雕刻,且能不受竹材的局限,制作各种类型的器物,故自清初兴起以后,在主要产地,如福建上杭、四川江安、湖南邵阳、浙江黄岩及嘉定等地,日渐流行,甚至有取代传统竹雕工艺的趋势。这种工艺制品自然也曾进入宫中,而且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,并加以提倡。宫中档案一般称其为「文竹」,以标举其较之普通地方竹雕品更高的审美品位。从今天传世作品看来,当时的宫廷文竹制作包括了形状不一的盒、罐、盘及仿生器具、仿古鼎、觚及各式文具、陈设等品类,其工艺水平之高,远远超过地方产品。而这个制作高峰持续时间却并不长,乾隆朝以后由宫廷主导的文竹制作似乎很快即陷于低潮,因此这类作品传世数量不多,且大都收藏于故宫等大型博物馆中,其精品在市场上难得一见。而此盒就风格、水准等方面看来,应为清中期由宫廷定制或地方进献的高档文竹器物。像这样器形规整而形体较大,工艺精美而保存完好,纹饰细腻而又处处不失规矩的作品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

吉祥纹饰竹簧匣

  • 竹木
  • 中国
  • 清代 (1644-1912)
  • 十八世纪
  • 7 x 13 x 9.7 cm
  • 法国私人收藏

发现更多 杂项

回到画廊藏品页 return arrow
回到画廊藏品页 return arrow
Exit fullscreen Exit fullscreen
Previous image Previous image
Next image Next image